著名演員蔣勤勤與陳建斌因電視劇《喬家大院》而結緣,隨后結婚并產下一子。升級為媽媽的蔣勤勤逐漸淡出大屏幕,轉而把育兒當作自己的新事業(yè),用心的研究關于育兒的心經,在對兒子的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,下面跟著第一寶寶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蔣勤勤的教子心經有哪些吧!

自從蔣勤勤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后,不論是在醫(yī)院還是在家,她都專心休養(yǎng)育嬰,認真閱讀有關育兒的書籍,苦心鉆研育兒經;她還參加了醫(yī)院開的教育課程,定期看錄象學習帶寶寶的技巧;即使在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,她也時刻不忘寶寶,大談育兒經,傳授育兒秘訣,神態(tài)中透露著幸福與甜蜜。據(jù)說,蔣勤勤對育兒話題的關注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,遇見經紀人,遇見別的明星媽媽都會交流育兒經。
蔣勤勤照顧孩子親力親為
蔣勤勤把掌握的育兒知識與對兒子的愛揉在一起,精心呵護寶寶。她每天醒來都要看兒子,看寶寶的變化,不想錯過寶寶每一個成長痕跡。對她來說,兒子的每個第一次都是珍貴的,“其實孩子1歲之前,我根本不想復出。因為他每天在變化,自己哪怕離開一天離開幾個小時,都有很多新的東西發(fā)生在孩子身上,我復出之后,會錯過很多第一次,比如兒子第一次笑,第一次翻身,第一次長牙,第一次流口水,第一次叫媽媽。”所以,即使身在外面,她也常打電話回家,細心問兒子的情況。無論什么情況,她都要回到家陪兒子睡。她的手機里有很多寶寶的照片,一打開電腦,也全是育兒的內容。
在明星都圍著事業(yè)團團轉的時候,蔣勤勤的世界卻與周圍有點脫節(jié)了,她的心中只有一個“主角”,就是兒子。蔣勤勤說,她沒有給孩子請保姆,已經和陳建斌說好,不管誰出去工作,必須有一個人留在家里看孩子,而夫妻倆總是輪番上陣。不管有什么樣的演出,不管距離北京多遠,哪怕是深夜兩三點,蔣勤勤都要趕回家里,看自己的兒子。
親子教育的好處
現(xiàn)代社會,迫于生存的競爭壓力,許多年輕爸爸媽媽忙于工作,而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。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,變得自私、任性、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……為此,有關專家認為,“隔代教育”代替不了“親子教育”。父母對于孩子身心成長的意義比人們想像的重要得多。如果能更多地參與孩子的培育,對孩子也是一種更持久的幸福。(對于孩子的嘮叨家長應耐心傾聽)
兒童教育心理學家認為:父母自己帶孩子在孩子個性心理發(fā)展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(yōu)勢。母親與孩子近10個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無比親密,“母子連心”,這是父親和任何看護人都無法取代的。只有母親能本能地覺察孩子的需要和面臨的危險;只有母親才能本能地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,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尤其需要母親不間斷地關懷。而一歲半之后,父親的作用又在于引導孩子獨立探索外部世界,形成獨立安全感。所以,不管現(xiàn)在采用的是何種撫養(yǎng)方式,都應該更多地參與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教育。
自己帶孩子的優(yōu)勢
現(xiàn)在的年輕父母都參加工作,文化程度比較高,接觸面廣。孩子在父母身邊,能接觸到許多在爺爺、奶奶身邊接觸不到的東西,這樣得以培養(yǎng)孩子多方面的興趣。
年輕人接受能力強,思想開放,雖說育兒經驗少,但現(xiàn)在科學育兒方面的書籍很多,年輕人可以邊學邊育兒,并能對過去不科學的育兒方法加以辨別、改進。
年輕父母精力充沛、充滿生氣,經常帶孩子出去活動,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,開闊視野,增長知識。
總之,父母有撫育孩子的責任,這不僅需要照好孩子的生活,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。不管父母平時工作多忙,也要盡可能多抽時間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。推薦家長了解教孩子十個生命氣質 讓孩子終生受益,平時多閱讀關于寶寶行為心智發(fā)育專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