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”,是爸爸媽媽們對自家寶寶的期待,從學抬頭、翻身、學坐、爬行、走路等等每一個階段開始,都希望自己家的寶貝能快人一步學會各種本領,都生怕慢人一步,不想自己的寶寶落后。有的媽媽很著急“別家寶寶10個月就會走路了,我家寶寶這都1歲了還不會走路怎么辦啊?”。1歲了還不會走路,是真的晚了嗎?
“三翻六坐七爬爬”,對于爸媽來說,寶寶站起來學會走第一步是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了。爸爸媽媽們都期望自己孩子在將近1歲左右就會走路。有的寶寶可能在1周歲之前,甚至10個月左右都已經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。

寶寶到了1歲還不會走路的原因
1.大人沒有給寶寶創造合適的空間。
比如每天都是抱著寶寶,或者是讓寶寶躺著。寶寶會爬了后,怕被磕碰就處處限制。自然,寶寶就沒有機會去嘗試發展站立走路。這樣就剝奪了孩子行走的權利。爸媽可檢討一下自己平時是否提供寶寶鍛煉的機會。
2.發育的個體差異。
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有其自身的規律,就學走路而言,早晚也有個體差異。發育稍微有些遲緩的寶寶,學會走路的時間會稍遲一些;寶寶偏胖,會影響他的平衡能力、協調能力,使他學走路的難度增大了;肌肉和骨骼發育不良的寶寶,腿部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,也會影響寶寶獨立行走。
3.外部因素。
一些寶寶遲遲不能邁步走路,和外部影響也有關系。比如冬天太冷,寶寶穿得過厚,會影響動作的靈活性;有些寶寶穿的鞋子不合腳,或是鞋底滑,使得寶寶不樂意走路。這種情況,只要解除寶寶的負擔,他自然就能輕松學習走路了。
4.發育問題。
注意堤防寶寶腿腳是否存在什么問題,或者缺什么營養素,多補充鈣質、多曬太陽。
所以,當寶寶過了1歲后還不走路,寶爸寶媽們也都不要焦急和氣餒,因為孩子遲早都會學會走路的。更不必跟其他寶寶相比,誰家寶寶3個月就會翻身了,已經會坐了,怎么怎么樣,好像都是超人一樣。一定不要為此攀比而生氣,寶寶總會成長,任何技能都能學會。試問到了老年,還會討論誰比誰學會走路早幾天嗎?
美國兒科協會也指出,其實寶寶在9個月到18個月之間開始走路都是正常的,而且沒有任何研究表明早走路的孩子以后就一定聰明。
寶寶不會走路如何調整?
1.玩具誘導。
寶寶走路的過程,一定是從站立起來開始的。當寶寶學會站立后,他們會發現更寬闊的視野,更多的活動空間。這時,寶爸寶媽們不妨利用玩具吸引寶寶,跟孩子一起玩耍,誘導他們邁開腿。慢慢的,寶寶就會嘗試去跨步,哪怕搖搖晃晃的,但是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。這個階段,一定要隨時準備接住寶寶,防止摔倒。
2.赤腳學步。
在寶寶學習走路的階段,肌肉力量已經完全具備了,唯一需要學習的就是掌握平衡。可以嘗試讓寶寶穿著襪子或者赤足行走,這樣可以更好地掌握平衡。
3.借助扶欄。
通常在孩子可以獨自站立后,家長就可以開始讓孩子扶欄走了,扶欄走穩后,逐漸地父母牽著孩子的兩只小手走幾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