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,所以花了很大的代價和精力來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。如果孩子具有創新能力,想來未來的路也會很棒。創新是一種性格,也是一種思維方式。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階段是我們教育孩子創新的最佳時期,即幼兒階段(3-6歲)。

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鼓勵孩子大膽創新。
1、家長應呵護幼兒的好奇心,允許孩子犯錯誤。
孩子提出問題、解決問題的過程,也是孩子積極思維的過程。小孩子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較強,十萬個為什么就來自于孩子的好奇心,孩子會自作主張地去解決某些問題,結果常常做錯事。家長在這個時候應主動、熱情、耐心地對待幼兒的問題,決不能采取冷淡的態度。對幼兒的錯誤,要積極分析原因,在給孩子耐心講明道理的同時,對孩子的這種探索精神應加以肯定和鼓勵。
2、家長應多給孩子提出問題,引導孩子思考。
為孩子設置各種情境,啟發、引導孩子通過自己思考、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獲得知識、解決問題。鼓勵孩子獨辟蹊徑,與眾不同,甚至獨立做到“一題多解”。
3、要鼓勵孩子幻想。
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,它是指向于未來活動的。一個人只有敢于幻想,才能超越,才能創新,才能擺脫平庸。人類就是因為有了幻想,才有了向前走的動力,世間無數發明創造,都是有了人們所謂癡人說夢般的幻想才成為現實。家長要鼓勵孩子異想天開,大膽聯想,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。
4、正確認識“聽話”與“好孩子”之間的關系。
大部分家長都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,而這個標準又大多是以他們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斷為中心劃定的圓。可事實上,在這個圓中活動的不少孩子,恰恰缺乏獨立和創新的特征。他們的頭腦成為施教者思想的跑馬場,他們的行為以施教者制定的標準為依據。這顯然違背了教育規律和教育方針。家長要樹立新的教育思想觀念,把孩子視為有平等人格的個體來進行教育,砸掉“框框”,為孩子提供創造的機會和空間。
對孩子的創新教育,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天性進行保護,孩子與大人不一樣,他們大都有著更多的好奇心,沒有大人的固定思維模式,沒有過多的思想束縛。有時家長需要引導一下孩子,不過大多時候家長還是不作為比較好,讓孩子自由去思考,自由去探索。您還可以閱讀“做好8件事情,寶寶會變得更機靈”,平時多關注學齡前教育專題,關注更多的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動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