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代生活中,我們會發現不少大人都患有焦慮癥、孤獨癥等心理疾病,不僅僅如此,一些小孩身上也開始有心理焦慮癥,看來焦慮癥在任何年齡段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存在。一些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情緒經常失控,生活中會伴有一些驚恐,心悸,煩躁等負面情緒,獨處的時候甚至會歇斯底里,那么孩子出現心理焦慮該怎么辦呢?

什么是兒童焦慮癥?
兒童焦慮癥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。它是兒童時期無指向發生的莫名恐懼與不安,兒童對外界細微的變化表現得過于敏感多疑,煩躁不安。這類疾病主要與心理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有關,這類孩子往往性格內向,感情脆弱,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。
兒童焦慮癥分為以下幾種:
1、環境性焦慮
如果家庭不和睦,有些家長會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加在孩子身上,肆意辱罵孩子或者把孩子當成傾訴對象,長此下去,孩子容易變得焦慮脆弱,不愛與外界接觸。
2、境遇性焦慮
有些孩子的環境突遭變故,如父母突然離異,發生意外事故,災害等,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住,會產生焦躁的情緒,并伴隨惡心干嘔,失眠多夢,大小便失禁,腹瀉等一系列生理癥狀,但通常這種癥狀會隨著時間的過去會自然消失。
3、素質性焦慮
這種焦慮的癥狀是孩子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,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適應能力比同齡正常孩子弱。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焦慮癥患者,焦慮可遷延不愈,對孩子造成惡性循環。
4、分離性焦慮
孩子與母親分離時,孩子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情緒,這種焦慮更易發生在獨生的孩子身上,當父母有事外出時,孩子既擔心父母,又害怕獨自呆在家中,心煩意亂,無心學習。
5、期待性焦慮
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,孩子覺得自己難以達到爸爸媽媽設定的目標,害怕受到家長的指責而整日提心吊膽。
患焦慮癥的孩子有什么影響
患焦慮癥的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,心理素質薄弱,常表現出膽怯,做事優柔寡斷,缺乏自我判斷能力,有明顯的社交和適應障礙。長期這樣,孩子可能形成抑郁陰沉、自卑感強等人格特征。
孩子得心理焦慮癥怎么辦?
1、為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,父母在生活應該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,盡力營造一份和睦的家庭氣氛。在輕松愉快的家庭環境中,患兒可減少焦慮的情緒,性情更加平和溫順。
2、改善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。一旦孩子有心理焦慮,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不能讓孩子承擔太多精神壓力,而應該讓孩子“量力而行”,對患病的孩子目標不妨提的低一些,這樣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。孩子不斷地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,就會增強自信心,從而緩解焦慮。
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,不應該過分強求孩子。對于患焦慮癥的孩子,家長更應該多一份愛心,以對孩子的心理支持為主,藥物輔導為輔,幫助孩子擺脫負面的情緒,從焦慮中走出來。您還可以閱讀“孩子膽小羞怯?爸爸媽媽如何讓孩子有信心呢”,平時多關注孩子行為心智發育,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