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生病發高燒,受罪的孩子,父母也跟著著急上火,看著孩子的小臉,真是心疼,所以孩子發熱了,有的媽媽會不知所措,有的不管方法對不對會采取立即降溫的方法等等。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延誤病情,媽媽焦急的心情第一寶寶小編理解,可是媽媽一定要掌握科學的護理方法,幫助寶寶退燒。
發燒不會“燒壞腦子”
寶寶一發燒,父母親之所以會立即抓狂,可能是因為一個傳統觀念,認為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。其實,發高燒本身,是不會使“腦筋變壞,智能變差”的,以往有這樣的誤解,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,發高燒背后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。
只有腦炎、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,而非發燒把人燒笨,燒聾了。
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,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℃,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,至于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,不必過份憂心。
根據統計,不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燒,體溫很少超過41℃,如果超過這個溫度,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癥的可能性比較高,應特別警覺。至于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,可能必須到41.7℃,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,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,這種極端的高溫,很少伴隨疾病發生,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,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。
因為發燒本身不至于傷害孩子,所以退燒是否必要,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。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,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,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。分析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,一味退燒反而誤導。
不過,多數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。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,造成內在的消耗,病人頭痛,倦怠,心跳加速,非常不舒服。嬰幼兒容易脫水,發燒造成水分蒸發,更是惡性循環,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,放任發燒,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。(1-3歲寶寶發燒吃退熱藥好嗎?如何幫助寶寶退燒)
民間錯誤退燒觀念和方法
綜觀上述論點,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態度,將發燒當作一種警訊。發燒是因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。研究顯示,身體負責吞食細菌的白血球,在體溫升高時(38℃~39℃)其吞食能力加強。
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體溫升高時,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,要把體溫立即降到正常范圍,并非明智之舉。因為這樣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。
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,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來為孩子退燒,這是不適當的。寶寶發燒時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,寶寶反應會很劇烈,可能會造成抽搐;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,像喝醉了一般。
此外,傳統老一輩的“寒到”的觀念,造成一般誤以為發燒時必須多穿衣服,其實剛好相反。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皮膚的表面積最大,散熱效果最好,假使能將過多的衣服剝除,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松清涼的外表排除,體溫很容易下降。
小兒高燒不退怎么辦?
寶寶發燒,父母固不必大驚小怪,卻也不能掉以輕心,導致病情不可收拾。父母應學會如何有技巧、有知識、有智慧的面對它。當小孩子發燒時會合并其他的表現:如心跳加速、呼吸加快,身體感覺極度不舒服,有食欲不振全身無力的現象,幼小一點的嬰兒不會說話,甚至變得躁動哭鬧不安。此時,適度的處理,使體溫不要太高是合理的,尤其具有發熱痙攣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,更是需要。(如何預防寶寶手足口病?寶寶手足口病怎么辦)
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,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?綜合專家的建議,作為父母的您,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:
1、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:若家有冷氣,維持房間溫度于25~27℃之間。可將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,使體溫慢慢地下降,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。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,則表示需要溫熱,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。
2、脫掉過多的衣物: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,表示需要散熱,可以少穿點衣物。
3、溫水拭浴: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,用溫水(37℃)毛巾全身上下搓揉,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,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,也會吸收體熱。
4、睡冰枕:有助于散熱,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,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,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。使用退熱貼也可以,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,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。
5、多喝水:以助發汗,并防脫水。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,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。
6、使用退燒藥:當嬰幼兒中心溫度(肛溫或耳溫)超過38.5℃時,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。
小孩子,生病很正常,為人父母的,也就是在這么一次一次跟著孩子著急的過程中成熟起來的,只要注意科學的護理方式,寶寶就會快速康復的,您也可以閱讀“護理寶寶感冒:緩解小兒感冒癥狀的技巧”,了解更多的幼兒常見疾病知識,文章的內容只作為建議,請向醫生咨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