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消化不良是幼兒常見病之一,因為寶寶消化器官的發育還不完善,消化液分泌也不充足,酶的功能也不完善。寶寶得消化不良十分難受,爸爸媽媽也跟著擔心,因為寶寶太小,不適合服用藥物來緩解癥狀,只能借助于飲食。爸爸媽媽如何辨別寶寶是否消化不良,寶寶消化不良吃什么好呢?
小兒消化不良有什么癥狀?
寶寶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小兒胃腸功能紊亂,抵抗力下降,胃酸分泌減少,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;加上病菌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后使胃腸發炎,都易使寶寶發生消化不良。寶寶的消化器官發育還不完善,消化液分泌也不充足,酶的功能也不完善。
1、拒食:當小兒偶然有一頓食欲減退、拒食或食不香甜,不必強調進食,而讓其減食一頓。
2、腹瀉:消化不良分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。
單純性消化不良的表現是一天腹瀉10次以下,大便黃色或帶綠色,水分不多,腹部脹氣,偶有嘔吐,有時發熱,但不太高,病兒食欲不振但精神尚好。
中毒性消化不良者病情較嚴重,發病突然,熱度較高,每天排便一般在10次左右,亦有次數更多者。大便常呈水狀或呈蛋花湯狀,無里急后重(下墜)感。嘔吐頻繁,每天可在10次以上,造成嚴重脫水。病兒甚至抽風,意識消失,如不及早治療,可造成死亡。
3、大便惡臭:伴隨少許不消化食物殘渣時,雖未稀泄,已有傷食泄之先兆,此時應馬上減少飲食量,予以調整,可避免泄瀉的發生。
4、面頰潮紅:小兒停食可以必須為午后、晚上面頰潮紅。傷食重小兒之面頰燎紅,表現為面部皮膚粗糙,環境稍熱面部燎紅更甚。此時可節食,少進主食,而代之以蔬菜水果,以助消化。
5、口臭:乳食積滯于胃脘,往往先發生口臭,特別是晨起口臭口酸為乳食停滯的表現,臨床稱此為高位停食。有這種現象時,可減食或停食一頓,以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。
6、夜臥不寧:煩啼、手心熱、踢被揭衣,剛入睡時頭汗多,為飲食過多積滯腸胃而產生內熱,正如俗話說“若要小兒安,常常幾分饑和寒”,“胃不和則夜不安”。當小兒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添加輔食后,要注意晚餐不能過飽。1歲左右的小兒更不要臨睡前飽飲飽餐。(寶寶拉肚子的癥狀與原因)
引起小兒消化不良的飲食原因是什么?
1、給寶寶的食物不易消化
由于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差,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,給孩子吃能消化吸收、愿意接受的食品。
一方面,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,飲食逐漸由流質向半流質(如米湯、糊狀食品、稀飯)以及固體食物(如軟飯、面包等)轉變。3個月內的嬰幼兒,其消化液與成人不同,對淀粉的消化比較差,需要特別注意。而對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,所添加的副食品,一定要爛、細、軟,比如,可將青菜切碎,弄爛,做成菜泥。
而對于2-3歲的嬰幼兒,因為已經有16-20顆乳牙,食品可以稍微粗一點。同時,像整顆的瓜子、豆子、花生米、果凍這些食品對于嬰幼兒都十分危險,可能會被吞到器官里,所以必須小心,要磨成粉,弄碎了才能吃。
2、給孩子太多新的食物
比如:有的孩子第一次吃蝦,覺得味道很好,就一下子吃許多,結果造成消化不良。因此父母在讓嬰幼兒嘗試吃一種新的食物時,要讓他慢慢適應。一次量不能給太多,要逐漸地增加,讓孩子有個適應的過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