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是因為家長不守規矩,榜樣沒做好。如果孩子不守規矩讓你頭疼,先從自身反思,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習慣,然后再想一些合理的辦法讓孩子主編遵守規矩。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科學。當然,太守規矩的孩子也未必好,還是應該多了解孩子吧!
媽咪五大行為使寶寶不守規矩
1、媽媽說話不算話(怎樣教孩子負責任)
2、媽媽把寶寶的錯誤當作發泄情緒的工具
3、媽媽心太軟
4、不尊重寶寶的思維方式
5、把孩子當玩具
孩子不守規矩怎么辦?
1、家長應該塑造自己的形象
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。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習慣:如按時作息,衛生習慣,禮貌習慣等,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,自己首先要做到、做好。社會生活中的要求,如交通規則,家長在與孩子出行時要自覺遵守,講公共道德和秩序,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。
2、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臨下
不要認為家長說的都是權威的話、是不可以改變的。父母也是有缺點的、也有講錯話的時候。
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實處,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知心的、可以傾訴的朋友。家長不是完人,說錯話、做錯事要勇于承認,孩子的觀點如果正確,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,這點說起容易,但是做起來難。家長尊重孩子的語言:“對不起,是媽媽錯了。”“爸爸要向你學習。”“你比媽媽做得還好!”等。
3、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
表揚、鼓勵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,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,還可以用微笑、點頭、臉上的表情等,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,這都是一種肯定、都是一種表揚。父母之間教育要一致、要求要一致、觀念要一致、目標要一致、方法是多種多樣的,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。(怎樣教會孩子慷慨大方?)
4、家長對孩子要加強引導
家長要多講規則的用處,讓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,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。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,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?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后果,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。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也沒有整齊劃一的是非界限。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明確、統一、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,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,從而在社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。
5、讓孩子做有限的選擇
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,如果想讓孩子不在房間里跑來跑去,就應該讓孩子選擇現在是看書還是畫畫,而不是“現在我們來做什么?”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幼兒推到無法控制的規則之外。把幼兒必須要做到的事定為規則,在這個范圍內給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,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么,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,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。
6、適當采用自然懲罰法
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幼兒從他律到自律。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懲罰,是非常必要的,這種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,還要與說理引導相結合,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。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,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,變得懂事起來。
7、培養執行規則的技能
有時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,但仍會時常違規。如有時“起個大早,卻趕了個晚集”,并非孩子故意拖拉,而是穿衣、洗漱等動作太慢,不得要領。那么,家長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,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;尋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規律,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。(寶寶為什么好斗?孩子好斗怎么辦?)
影響孩子最大的因素還是在于父母,對于教育孩子不該心軟時堅決不心軟,更不可以說話不算數,在孩子的面前失去威信,對于孩子要懲罰也要安慰,學會正確的為孩子立規則,使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對于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大的作用!
第一寶寶小編提醒:讓孩子守規矩要了解孩子的心理
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、性格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。對孩子在某些時候表現的自由散漫,應加以分析,有時甚至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。做父母的能夠做到在任何時候都理解自己的孩子,同時在一些事情上予以寬容和諒解,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責任心,使之學會自我克服及自我約束。這樣,他們在學習、與人交往和處世方法上,也能夠更加輕松、自如,對嚴格的紀律也能適應。而那些執意要讓孩子循規蹈矩地行事的父母,到頭來總會失望。一事無成的并非僅僅是孩子,還有這些一心望子成龍的善良父母。
讓孩子守規矩,不能一味的蠻干,發脾氣、強迫讓其遵守都不是辦法,了解孩子這階段的心理特點,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才好。您也可以閱讀“為什么寶寶不懂禮貌?如何教孩子懂禮貌?”,了解更多的寶寶個性與好習慣培養知識,請您關注第一寶寶育兒網。
